“埋土狗”这一词汇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葬礼文化,是指在人的墓石上放置一尊表现犬形态的石像,以起到镇宅祈福的作用。
在中国传统的葬礼文化中,主张“封建秩序,宗族血缘,有无教化”等思想。”封建秩序”以团结和合为先,主张“赡养在世,祭祀于天下”,并认为家族祖坟是“百业蒸香,先民保庇,宗族之基”。而以“宗族血缘“为核心的思想则强调家族亲情的纽带,强调“家族道德廉洁,祖宗讲究,父亲之爱,子孙之孝”。对于“有无教化”这个问题,中国古代文化认为墓主人的成年礼仪在于祝文仪式,唯有教化,才能够达到沟通祖先,加强后代传统文化的目的。古代中国人相信,墓地之所以被称为“宅命”,是因为埋在墓地里的死者,同样需要有房屋庇护和食物滋养,以便他们的灵魂得到莫大的安慰。因此,必须修建墓室,供灵魂居住,除了配置必要的祭品、陪葬品之外,还要留有一定的空间,以便灵魂与后人亲近,达到家族团结、互相勉励的目的。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狗作为守护家庭、保护人类的好伙伴,被赋予了神秘、庄重的象征意义。在古代,狗被认为是神的信使,具有辟邪驱鬼、守护家庭、保护人类的功能。由此形成的“埋土狗”文化,既受到传统文化影响,也在当今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重视。
“埋土狗”的含义显然不局限于“狗”的意义,它更多的是体现了中国人对墓地、先人墓地的敬重和追思之情。墓地代表着“追思流芳”的意义,它是妨碍先人灵魂消沉、延续后人道统、回溯家族历史的纽带。因此,墓主人要用最好的方式去“缅怀先人、感恩家族、团结后代、铭记历史”。
在墓石上放置“埋土狗”的流行与接受,体现了一种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转移与融合。石像的具体形象,多是逼真的、栩栩如生的狗,体现了人们对狗的敬重,也彰显了他们对先人墓地的认真与细致。同时,埋土狗中有的狗像不是实物记载,是石雕匠人根据地方习俗、先人在生前的兴趣爱好、人物形象等等选定的。
总之,“埋土狗”的起源和含义代表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高度,它既包含了对先人墓地的看重和敬意,又体现了对家族历史的传承和弘扬,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。而现在,“埋土狗”文化又在现实生活中续写着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,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。